自本轮疫情发生后,苏州工业园区在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同时,高度重视企业复工复产工作。为了尽可能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,苏州工业园区公安分局依托智能管理系统确保防疫期间企业安全,用定制化、套餐化、前置化的全方位服务,为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保驾护航。
“三步走”周密部署
停工企业陆续恢复生产
2月14日,园区一家芯片制造企业暂停生产后,园区公安联合相关部门及时深入企业,开展流调、转运等工作,并对该公司在人员解控、区域解封与复工复产等方面给予了全面、及时、深入的指导协助。2月24日,在停工10天后,该企业按下了生产“启动键”。“目前,已有七成符合防疫要求的员工回到工作岗位。现有人员每天分4班两轮进行生产,尽力追回落下的产量。”公司总经理高明正说,从启动管控到复工复产,整个过程严谨周密。
据介绍,针对辖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,园区公安积极对接属地街道等部门,重点开展“三步走”工作,确保将辖区企业受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。
疫情发生当晚,园区公安立即抽调近百名警务人员,深入辖区受疫情影响企业,紧急成立临时指挥部,会同疾控部门,按照“一病例一小组”标准,连夜开展全方位溯源、配合转运等工作,全力为企业止损。
企业停产期间,园区东沙湖派出所依托警务网格、综治网格“双网融合”机制,把勤务前置,由民警把“员工核查点”直接搬进企业,会同社区网格员一起成立“线上 线下”服务小队。线下现场核查,督促指导企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,线上24小时在线为企业提供各项指导服务。
企业复工复产后,派出所及时对接企业相关负责人,推进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督查,督促企业加大对员工的防疫宣传力度,协助企业制定切实有效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,并通过不定期督查认真查找风险点,及时补齐短板,确保企业稳妥有序组织生产经营。截至目前,辖区受疫情直接影响的多家企业已陆续恢复生产。
科技赋能远程监管
保障企业生产安全
在本轮战疫中,园区公安2000余名警力奔赴一线,抗击疫情,导致辖区危化品企业安全检查缺乏人手。为此,园区公安充分借助危化品远程监管系统,用科技赋能开展远程监管,确保企业在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。
当地有关部门依托园区公安分局研发的“危险化学品行业智能管理系统”,为危化品企业建立电子档案,并在储存、使用等环节,严格督促落实仓管员、安全员“双岗互监”制度,确保企业危化品不流失、不被盗。检查人员可以通过视频随机抽检、人员进出库自动报警、危化品全链条追溯等方式,实现24小时全天候远程监管,在特殊时期有效缓解人力紧张状况,保障企业正常生产。
“我们突破传统的安全监管模式,通过科技监管、前置看管、联动专管等形式多‘管’齐下,帮企业拧紧运营发展的安全阀。”园区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系统平台应用最新技术,建立主动化、精细化的管理机制,可实现对园区危化品企业的技防升级,提升管理精细程度。同时,平台整合监管资源,打造可视化、智能化的动态监管,以绿、蓝、黄、橙、红5种颜色清晰地展示企业状态,从而实现有效的动态监管。
打好“防疫 复工”组合拳
助企业缓解开春用工荒
当下,在疫情防控“严而有序”的同时,如何高质量保障企业复工复产,考验着公安机关的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。连日来,园区公安积极打好“防疫 复工”组合拳,持续推进服务定制化、服务套餐化、服务前置化,用“公安温度”护航经济社会发展。
园区公安分局唯亭派出所利用“出租房房东工作交流群”,开展住房联络“定制”服务,为返苏人员提供住房保障。“我们在做好精准防控的基础上,联系辖区出租房房东,提前为外地务工返苏人员做足住房准备。”唯亭派出所教导员童波说。
文荟苑社区是园区斜塘的一个动迁安置小区。民警柴庆园在走访辖区时,发现部分居民因缺乏必要的生产劳动技能导致在就业中竞争力不强,而辖区企业则大量缺乏有一定生产技能的产业工人。为此,他积极联系街道、社区、物业、人力资源等部门,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心办起了技能培训班。
在柴庆园的走访与动员下,很多居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了培训。一段时间后,他们中不少人拿到了电焊操作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。春节节后历来是招工旺季,在社区和当地人力资源部门的介绍下,第一期参与培训的居民已经全部进入附近企业工作。如此,既能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,同时又缓解了企业开春用工荒。
针对湖东、湖西CBD地区企业特点,园区公安创建了由民警牵头,企业负责人、物业保安、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“警企便民群”,通过线上服务前置化,及时处理安全隐患、矛盾纠纷等,第一时间为企业排忧解难。同时,民警还会随时在群内发送防疫“小贴士”,告知相关防疫政策和提示,帮助企业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。
苏报记者 璩介力 苏报通讯员 周玖麟
《苏州日报》2022年03月03日A02版